20210827_150838-1.jpg

    人們總有一總錯覺,認為只要等到對的那個人,就能譜出美好的愛情,但這就像是一個人從不學習畫畫,卻妄想只要等到美景出現的那個一瞬間,自己就能畫出不朽的名畫一樣不切實際,所以人們應該要像學習一門『藝術』一樣重視愛情這件事,學習它的理論、並進行實踐,而這就是這本書名為『愛的藝術』的由來,也是作者看待『愛』的態度。

    對於此書最終目標,我為它寫下的註解是──成為一個內心富足的人去愛,而不要當一個內心貧乏的人,去索取愛。所以雖然這本書明面上是在探索什麼是愛,但我認為它也可以看成是在說明如何讓人的心理更『健康』。因此它不只是一本有關男女愛情的書,甚至可以說是作者看待整個世界的心態和想法,例如書中提到父母的愛、兄弟的愛、上帝的愛,也提到原始環境、維多利亞女王時代,還有資本主義,是如何影響我們擇偶的價值,而這些又會導致什麼樣的問題,甚至提到這個社會正在把人變得雷同,而不是平等,人們並沒有平等的尊重人與人的那些不同,只是在追求某種一致性。此外,這本書的話題還延伸到該如何教育下一代。

    這本書很薄,可他所討論的問題卻非常廣,有些內容更是十分哲學。同時,部分內容還留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所以須要反覆咀嚼才能勉強消化那麼一些。我總是覺得這類書所舉的例子重覆性太高,太過囉嗦,但對於這本書,我只恨它有太多的想法只提出最基礎的概念而沒有夠多的實例和細節說明。但即便如此,我還是認為任何一個人都能輕易地能在這本書裡得到一點啟發,畢竟他所談論的東西,實在太廣。

    對於愛情的部分,這本書在網上的心得我認為已經夠多了,我相信大部人都是為此打開這本書的,所以我希望自己的心得盡量能鎖定在這本書的宗教觀上,並引進自己的想法來補充作者留白,或是太過難懂的部分。

 

    「我並不想按有神論的觀點思考。在我看來,上帝這一概念只是歷史概念。在這一概念中,人們表達了在特定時期對更高能力的體驗、對真理和統一的渴望。」

    單從這一句話,我們便可以看得出來,作者主要是以人性的需求為出發點來討論這個議題。而且在書的其它內容裡,也不難發現他認為宗教和愛,都是來自於大致相同的人性需求,因此我還是有必要簡單說明一下他的核心理論。

    人類是集體生存的動物,因此生存的需求會讓人們對孤獨這件事產生強烈的焦慮感,於是人們就有有克服分離,追求與這個世界或他人合而為一的衝動。因此我們會利用各種方式,來取得和這個世界或和他人結合的感受,例如,信仰某種動物圖騰將自己和大自然聯結、群聚並融於群體之中,並傾向直接將多數人的觀點視作正確。進行創作性活動,把自己和外物聯結起來。而從另一個方向,也可能會利用各種工作上的繁忙、無用的社交、迷亂或狂熱狀態(含用藥),來忘卻自己是一個獨特個體的焦慮。我們發現人們有各種途徑達到某種和世界結合的效果,但他都能稱得上是愛嗎?不,我們將愛這一個詞,留給了一種特殊的結合,那種在宗教與哲學上都有理想美德的結合。這整本書就是以這種孤獨的焦慮和與世界結合的需求作為動力核心,展開各個面向的討論。

    在正進入這個人性機制與宗教的討論前,還需要再特別說明一下作者對於母愛和父愛的論述。母愛是沒有條件的,所以人們能在母親那學到『我因為是我而被愛』。到了一個歲數後,孩子會開始想要寫一段文字或畫一幅畫給父母,其實這就是孩子從被愛轉化為愛人的開始,孩子不再滿足於只是填滿自己需求,而是開始認為滿足別人的需求也同樣很重要。在這個孩子漸漸獨立的過程中,母親的重要性會慢慢過渡到父親身上。因為父愛相對母愛來說,是有條件的,所以從積極面上來看,為了獲得父愛,孩子必須要努力,而父親應要能籍由這種力量引導孩子走向這個世界。在這個過程裡,母親要做的事是不鼓勵孩子的依賴,並且不企圖阻礙他的成長,安穩地面對孩子慢慢『剝離』自己。相對地,父親應要期許孩子能成為自己的主人,脫離自己的權威,完全獨立於這世界上。最終,孩子成熟,不在受外部父母的影響,而是在心中建立了父母的形象。他將得到母親的良心與父親的美德,從母親那理解了『沒有任何事,可以剝奪任何一個人值得被愛的本質』,也從父親那學到了『人不可以迴避錯誤,如果要我喜歡你,你必須要修正錯誤。』如果一個人心中只有建立父愛而無母愛,那他便容易過於苛刻;反之,只有母愛無父愛之人容易失去判斷是非的能力。

    這時我們回頭來看宗教。作者認為神明的含義也取決於人性的需求,人類一開始是依附於原始大地,那麼也就自然更加重視與大自然為融為一體的感覺,所以原始宗教主要是動物圖騰的崇拜。而當人開始使用器具到一定程度後,便會開始脫離自然,於是也就出現了器物崇拜。最後,當人類覺得人本身便臨駕於世間萬物後,崇拜的神明便開始被賦予了人的特徵。而再接下來的發展,作者認為人類在宗教和社會結構都是由母權走向父權,同時在走入父權時,依父權的特性,人類便開始著手創建律法。人類文明和個人發展的路程是一致的。不過,個人覺得雖然不少地方是由母系社會走向父系社會,但母系社會不等於母權社會,而且也沒有足夠的資料顯示這時期的宗教會多由母神走向父神。但無論如何,我們都無法否認一個宗教同時都會有母性與父性的特徵。這裡我以台灣的宗教來重新詮釋,我們會發現觀音、媽祖多代表著普世的愛,相對於關公(關帝爺),女性神明確實比較偏向於沒有條件的保佑,而關帝爺相對於媽祖娘娘,更像是一個公正、賞罰分明的父親角色,更傾向於信眾必須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才會得到祂的庇佑。而且除去地緣,關帝爺確實更常出現在比較有階級畫分的行業之中。(這裡作者也提到了上帝是同時帶有母神與父神的特質。祂母性的部分是──無論我貧困與否、是否有罪,祂都愛我。而父性部分──祂公平嚴厲、獎罰分明。)

    在這個方面,作者的眼中宗教本質上就像是父母之愛擴大和延伸,又或說是在補足這個社會對於父愛與母愛的缺失。所以一個成熟的信仰,也就該如同一個成熟的人一樣,將上帝(父母)的原則建立在心中,脫離上帝(父母)獨立在這世上,而不是等待上帝的救贖(父母的幫忙)。如果以佛教大行菩薩─普賢菩薩為例,一個成熟的人禮佛,應該是將『行』放入心中,時時提醒自己要記得行動,而一個不成熟的人禮佛,則往往如同只是在央求父母,跪求神佛賜予他什麼。其實我們可以反思華人許願、還願的文化,若是以作者的角度來看,是有著很多不成熟的成份在。當然,若是只籍這個儀式,來提醒自己要好好努力,那麼自然便是一個成熟的作法。

同樣地,對作者來說,一個人對宗教的成熟度,其實就是來自於那人是否還需要有一個父親來營救他、讚美他、照顧他、懲罰他。一個成熟的人,不該為了任何東西禱告,不該期待從上帝那獲得什麼,他們不該像孩子一樣只是在求取,對他們來說上帝已經內化為一種心裡的原則,象徵精神世界裡永恆的愛、公平、正義、真理……等,而這個人也因此已經與上帝合二為一了。

在這種情況下,上帝將不在只是個擬人化的神明,而是如同父母在一個人淺意識埋下的東西一樣,最終都會回歸成一個紛繁複雜的種子,也許就如同佛教裡見地的種子。所以最終,人們的信仰將不在談論上帝的名。這如同小時候我們可能經常會說:「我媽說怎樣、怎樣……,我爸說這個不可以。」可到了成熟後就不會了。因為此時這些概念已經被內化為我們的東西。因此,一個成熟而且已然被人類內化的信仰,也就不該、也不須再說出:「上帝說……。」而是會發自內心的認為就當是這樣。

    「如同人最終需要脫離父親的權威,信仰也不是對無所不能的權威的屈服,而是發自內心的信心。」

 

    基本上,至此這就是作者對於宗教的主要想法。再來,我們進入實踐部分。作者認為從思維上是無法真正理解上帝是什麼的,而且他認為思考導致了教條的形成,然後讓人們陷入了教條上永無休止的爭論當中,而且這還會造成『信仰上帝』成了最終目的,混淆了『依上帝的原則生活』這個真正重要的事,同時也引發了對異教徒的零容忍。(當然,強調思維的好處是刺激了現代科學的出現。)作者認為體會上帝不該在思維上,而應該在生活中體驗與上帝的同在的感覺,也就是『正確的生活方式』,或說是『道』。

    為了解釋這點,作者說了許多例子,但他也明明白白地提到──述說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和矛盾邏輯會超出本書的範圍。而我自己在閱讀這裡時,真心認為這裡的內容,實在是需要太多的知識儲備才能看懂,因此我想在此試著利用自己的想法來重新推導他的結論。

    這本書裡舉了非常多作者認為不是愛例子,例如提到沒有尊重的愛,會變成支配,而尊重源於獨立,因為唯有你不需要工具,才不會下意識地把別人變成工具。也提到受虐狂的愛其實是利用屈服來進行共生結合,以此擺脫孤獨感。他們和虐待狂的支配互相依附。其實不只是此書,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市面上大部分的感情書都能將人們關於愛情上的問題說得頭頭是道,但我們再仔細思考就會發現──人們可以簡單地說出什麼不是愛,但卻沒有一個人、或一本書,可以直接了當告訴我們什麼是愛。

    同樣的,其實人們也往往可以輕易說出哪些不是正確的信仰,哪些是迷信,但卻無法直接說出什麼才是真正的信仰,還有直接說出上帝究竟是什麼。

    我個人認為這件事背後的原因就如同數學上的『無窮盡』、『無限大』等無限命題一樣。人們對於愛,有著無窮盡的想法的,而我們也賦予了神,無窮盡的能力。因此就像人們可以體會什麼是『無窮盡』、『無限大』,也可以說出它們的一些特色、性質,輕易判斷哪些數不是無窮大。但我們卻很難用言語直接而切確的告訴人們什麼是無窮大。無論是『愛情』還是『上帝』,祂們在人類的心中都是對應著某種極致的『理想』而也有了這種無盡特性,因此對於這二者的直接性描述,往往就只能是片面的,因為描述這件事,本身就帶著『限制』的特性。於是我們最終就只能用它們不是什麼,這種反面的述說來擬合出一個模糊的概念。

    其實這一系列的想法,也讓我寫下了另一個句子──當我們認為人類的濳力是無窮盡的同時,我們也就沒有辦法告訴人類,什麼才是對的。

    說明完了作者所說的『思維上是無法真正理解上帝是什麼』,我們同樣可以用愛情來切入前面提到的下一句『從生活中體驗上帝,而不是從思維中』。其實這就像愛情的理論其實沒有必要太過於執著和爭論一樣,我們之所以要對愛情的理論有所研究,唯一目的是為了想要進入它,在生活中體驗它,而不是本末倒置地在那爭吵理論的對錯優劣。信仰也是一樣,太過於執著思考教條是完全沒有意義的,應該要從生活中去實踐才對,教條本身應該只是幫助,而不該反過來成為本體。

    這本書是在1956年出版,也許有許多的內容,放到現在已經可以算是老生常談。例如:『認同自己、對自己有信心,才不會依賴他人,以他人的讚美作為自我認同的基礎。』或是一些關於信心、勇氣的討論。但這些內容,依然不能被算作是過時而無用的。此外,這本書還有著許多內容是放到現在仍足以引人醒思。同時,我也必須承認,自己目前的知識儲備還沒有本事可以完全消化它。這樣一本能同時兼具深度和廣度,且跨越半個世紀都還沒落時的書籍,我想我應該還會再找時間好好細讀它幾次吧!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巫蠱戮刃 的頭像
    巫蠱戮刃

    巫蠱戮刃的亂七八槽小站

    巫蠱戮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